相關產(chǎn)品信息
- 克拉維酸鉀羥氨芐青霉素(1∶4)干混懸劑 【藥品名稱】 通用名稱:克拉維酸鉀羥氨芐青霉素(1∶4)干混懸劑
- 頭孢氨芐甲氧芐啶顆粒 【藥品名稱】 通用名稱:頭孢氨芐甲氧芐啶顆粒 英文名稱: 拼音名
- 亞葉酸鈣氯化鈉注射液【藥品名稱】 通用名稱:亞葉酸鈣氯化鈉注射液 英文名稱:CalciumFolin
- 環(huán)丙沙星緩釋片 【藥品名稱】 通用名稱:環(huán)丙沙星緩釋片 英文名稱:Ciprofl
- 硫酸奈替米星注射液【藥品名稱】 通用名稱:硫酸奈替米星注射液 英文名稱:NetilmicinSul
- 紅霉素眼膏 【藥品名稱】 通用名稱:紅霉素眼膏 英文名稱:Erythromycin
- 塞克硝唑膠囊【藥品名稱】 通用名稱:塞克硝唑膠囊 英文名稱:SecnidazoleGranu
- 齊多拉米雙夫定片 【藥品名稱】 通用名稱:齊多拉米雙夫定片 英文名稱:Zidovu
- 注射用鹽酸多西環(huán)素【藥品名稱】 通用名稱:注射用鹽酸多西環(huán)素 英文名稱:DoxycyclineHy
- 利福定膠囊 【藥品名稱】 通用名稱:利福定膠囊 英文名稱:Rifapenti
鹽酸左旋咪唑?qū)毸?/h2>
【藥品名稱】
通用名稱:鹽酸左旋咪唑?qū)毸?br />漢語拼音:Yansuan Zuoxuanmizuo Baotatang
【成份】本品主要成份及其化學名稱:
本品主要成份是鹽酸左旋咪唑,其化學名稱為(S)-(—)-6-苯基-2,3,5,
6-四氫咪唑并[2,1-b]噻唑鹽酸鹽
其結(jié)構(gòu)式為:
分子式:C11H12N2S·HCL
分子量:240.76
【性狀】本品為有縐紋的塔型糖錠
【適應癥】
對蛔蟲、鉤蟲、蟯蟲和糞類圓線蟲病有較好療效。由于本品單劑量有效率較高,故適于集體治療。對班氏絲蟲、馬來絲蟲和盤尾絲蟲成蟲及微絲蚴的活性較乙胺嗪為高,但遠期療效較差。
【功能主治】對蛔蟲、鉤蟲、蟯蟲和糞類圓線蟲病有較好療效。由于本品單劑量有效率較高,故適于集體治療。對班氏絲蟲、馬來絲蟲和盤尾絲蟲成蟲及微絲蚴的活性較乙胺嗪為高,但遠期療效較差。
【規(guī)格】5mg
【用法用量】
(1)驅(qū)蛔蟲:口服,成人1.5~2.5mg/kg空腹或睡前頓服,小兒劑量為2~3m(2)驅(qū)鉤蟲:口服,1.5~2.5mg/kg,每晚1次,連服3日。(3)治療絲蟲。4~6mg/kg,分2~3次服,連服3日。
【不良反應】
一般輕微。有惡心、嘔吐、腹痛等,少數(shù)可出現(xiàn)味覺障礙、疲憊、頭暈、頭痛、關節(jié)酸痛、神志混亂、失眠、發(fā)熱、流感樣癥群、血壓降低、脈管炎、皮疹、光敏性皮炎等,偶見蛋白尿,個別可見粒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少數(shù)甚至發(fā)生粒細胞缺乏癥(常為可逆性),常發(fā)生于風濕病或腫瘤患者。另尚可引起即發(fā)型和Arthus氏過敏反應,可能系通過刺激T細胞而引起的特應性反應。個體病例可出現(xiàn)共濟失調(diào),感覺異;蛞暳δ:
【禁忌】肝腎功能、肝炎活動期、妊娠早期或原有血吸蟲病患者禁用。
【注意事項】
(1)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患者服用本品后易誘發(fā)粒細胞缺乏癥;(2)干燥綜合癥患者慎用;(3)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和干燥綜合癥患者接受本品治療,第一周每日50mg、第二周每日100mg、每三周每日150mg后,多數(shù)發(fā)生副作用,如紅斑丘疹、關節(jié)痛加重伴腫脹、肌痛、流感樣癥群、失眠、神志混亂等,再予以攻擊量后上述癥狀又可重現(xiàn)。
【藥物相互作用】
(1)與噻嘧啶合用可治療嚴重的鉤蟲感染,并可提高驅(qū)除美洲鉤蟲的效果。(2)與噻苯噠唑合用可治療腸道線蟲混合感染。(3)與枸櫞酸乙胺嗪先后順序應用可治療絲蟲感染。(4)不宜與四氯乙烯合用,以免增加其毒性。
【藥代動力學】
口服后迅速吸收,服后約2小時,血藥濃度達峰值,T1/2為4小時。在肝內(nèi)代謝,本品及其代謝產(chǎn)物可自尿(大部分)、糞和呼吸道排出,乳汁中亦可測得。
【ATC分類】P02C
【編碼】HD009042
【貯藏】密閉,在陰涼干燥處保存。
-
【藥品名稱】
通用名稱:鹽酸左旋咪唑?qū)毸?br />漢語拼音:Yansuan Zuoxuanmizuo Baotatang
【成份】本品主要成份及其化學名稱: 本品主要成份是鹽酸左旋咪唑,其化學名稱為(S)-(—)-6-苯基-2,3,5, 6-四氫咪唑并[2,1-b]噻唑鹽酸鹽 其結(jié)構(gòu)式為: 分子式:C11H12N2S·HCL 分子量:240.76
【性狀】本品為有縐紋的塔型糖錠
【適應癥】
對蛔蟲、鉤蟲、蟯蟲和糞類圓線蟲病有較好療效。由于本品單劑量有效率較高,故適于集體治療。對班氏絲蟲、馬來絲蟲和盤尾絲蟲成蟲及微絲蚴的活性較乙胺嗪為高,但遠期療效較差。
【功能主治】對蛔蟲、鉤蟲、蟯蟲和糞類圓線蟲病有較好療效。由于本品單劑量有效率較高,故適于集體治療。對班氏絲蟲、馬來絲蟲和盤尾絲蟲成蟲及微絲蚴的活性較乙胺嗪為高,但遠期療效較差。
【規(guī)格】5mg
【用法用量】
(1)驅(qū)蛔蟲:口服,成人1.5~2.5mg/kg空腹或睡前頓服,小兒劑量為2~3m(2)驅(qū)鉤蟲:口服,1.5~2.5mg/kg,每晚1次,連服3日。(3)治療絲蟲。4~6mg/kg,分2~3次服,連服3日。
【不良反應】
一般輕微。有惡心、嘔吐、腹痛等,少數(shù)可出現(xiàn)味覺障礙、疲憊、頭暈、頭痛、關節(jié)酸痛、神志混亂、失眠、發(fā)熱、流感樣癥群、血壓降低、脈管炎、皮疹、光敏性皮炎等,偶見蛋白尿,個別可見粒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少數(shù)甚至發(fā)生粒細胞缺乏癥(常為可逆性),常發(fā)生于風濕病或腫瘤患者。另尚可引起即發(fā)型和Arthus氏過敏反應,可能系通過刺激T細胞而引起的特應性反應。個體病例可出現(xiàn)共濟失調(diào),感覺異;蛞暳δ:
【禁忌】肝腎功能、肝炎活動期、妊娠早期或原有血吸蟲病患者禁用。
【注意事項】
(1)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患者服用本品后易誘發(fā)粒細胞缺乏癥;(2)干燥綜合癥患者慎用;(3)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和干燥綜合癥患者接受本品治療,第一周每日50mg、第二周每日100mg、每三周每日150mg后,多數(shù)發(fā)生副作用,如紅斑丘疹、關節(jié)痛加重伴腫脹、肌痛、流感樣癥群、失眠、神志混亂等,再予以攻擊量后上述癥狀又可重現(xiàn)。
【藥物相互作用】
(1)與噻嘧啶合用可治療嚴重的鉤蟲感染,并可提高驅(qū)除美洲鉤蟲的效果。(2)與噻苯噠唑合用可治療腸道線蟲混合感染。(3)與枸櫞酸乙胺嗪先后順序應用可治療絲蟲感染。(4)不宜與四氯乙烯合用,以免增加其毒性。
【藥代動力學】
口服后迅速吸收,服后約2小時,血藥濃度達峰值,T1/2為4小時。在肝內(nèi)代謝,本品及其代謝產(chǎn)物可自尿(大部分)、糞和呼吸道排出,乳汁中亦可測得。
【ATC分類】P02C
【編碼】HD009042
【貯藏】密閉,在陰涼干燥處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