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低鎂血癥 
	(一)診斷依據(jù)
	1、發(fā)病特點:血漿鎂濃度<0.7mmol/L,稱之為低鎂血癥。而機體總鎂離子含量降低稱之為鎂缺失。病因:
	(1)胃腸道疾。鸿b于胃腸吸收不良、腹瀉等。
	(2)醛固酮、ADH和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順鉑和利尿劑的長期使用,導致鎂的重吸收障礙。
	(3)高鈣血癥和糖尿病酮癥酸中毒,都可導致低鎂血癥。
	2、臨床表現(xiàn):
	1)癥狀和體征:虛弱、乏力、厭食、嗜睡、惡心、嘔吐、搐搦、腱反射亢進、震顫和自發(fā)性肌束收縮。
	2)心電圖:Q-T間期延長、ST段降低,易出現(xiàn)室性心律失常和洋地黃中毒。
	3)血化驗:血鎂﹤0.7mmol/L。
	3、鑒別診斷:
	由于常合并又低鈣血癥,根據(jù)癥狀很難與之區(qū)別,遇有發(fā)生搐搦并懷疑與低鈣血癥有關(guān)的患者,當注射鈣劑后搐搦癥狀不能解除時,應高度懷疑有鎂缺乏,鎂負荷試驗有助于鎂缺乏的診斷;
	實驗前收集患者24小時全部尿液,然后靜脈注射或滴注硫酸鎂或氯化鎂溶液0.25mmol/kg,后再收集用藥后24小時內(nèi)全部尿液,測定前后兩份尿液鎂含量并對比。正常情況下,靜脈輸注鎂制劑的90%很快從尿中排出,但低鎂血癥者輸入藥物劑量的40~80保留在體內(nèi)。
	(二)治療方案
	補充鎂鹽:血鎂﹤057mmol/L(1.4mg/dl)就是鎂鹽治療指征。
	1、口服鎂鹽包括:硫酸鎂、醋酸鎂、氯化鎂等。但口服鎂鹽常有惡心、嘔吐等消化道副作用。
	2、靜脈給藥可克服此副作用,常用硫酸鎂1500~3000mg/d。治療應持續(xù)直到血漿鎂達到正常水平。
	3、低鎂血癥鎂﹤5mmol/L左右,有可能發(fā)生嚴重癥狀,如全身癲癇發(fā)作,可用2~4g硫酸鎂5~10分鐘緩慢靜推,如癲癇持續(xù)存在,劑量可重復,6小時總劑量可達10g。4、合并低鈣血癥者除補鎂外,亦需補鈣。
	二、高鎂血癥
	(一)診斷依據(jù)
	1、發(fā)病特點:血漿鎂濃度〉1.05mmol/L稱之為高鎂血癥。一般由于使用鎂鹽做抗酸劑、瀉劑而導致鎂鹽在體內(nèi)蓄積,或病變的腎臟不能及時有效排泄所致。
	2、臨床表現(xiàn):
	(1)癥狀和體征:血鎂輕度升高一般無明顯癥狀;但當血漿鎂〉4mmol/L時,患者可出現(xiàn)昏睡、昏迷及肌肉無力等癥;血鎂接近5.0mmol/L時,深腱反射消失;隨著高鎂血癥的加重,可出現(xiàn)低血壓、呼吸抑制和麻痹;當血鎂高達6~7.5mmol/L時,可發(fā)生心臟停搏。
	(2)心電圖:血鎂在2.5~5.0mmol/L時,心電圖可出現(xiàn)P-R間期延長、QRS波群增寬、T波寬大。
	(二)治療方案:
	腎衰的患者應避免食用含鎂的藥物。用10%葡萄糖酸鈣10~20ml靜推可能逆轉(zhuǎn)許多高鎂引起的癥狀,包括呼吸抑制;靜脈使用呋塞米可增加鎂在腎臟的排泄;對于嚴重的高鎂血癥,血透是治療的最好方法。如合并嚴重的血流動力學紊亂,血透不能進行時,可選擇腹膜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