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周動脈疾。≒AD)
(一)診斷依據(jù)
1、發(fā)病特點:通常所指外周動脈疾病特指下肢的動脈硬化性閉塞癥,也稱間歇跛行綜合征。外周動脈疾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癥,是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在不同部位的表現(xiàn),因此,兩者的病因、危險因素及發(fā)病機制都一致;颊卟粌H行走能力受損,而且,冠心病、卒中和心血管死亡風險都明顯增加。
2、臨床表現(xiàn):
(1)癥狀:本病好發(fā)于50歲以上男性,早期無癥狀,或有肢體麻木、發(fā)涼等不適,逐漸出現(xiàn)間歇性跛行,行走時下肢酸脹、痙攣、疼痛等,休息后可緩解。進一步發(fā)展即使休息時也可發(fā)生炙端缺血癥狀。臨床分級;

(2)陽性體征:患肢閉塞病變遠端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雙側(cè)肢體血壓差>20mmHg,病變部位可聞及收縮期或連續(xù)性血管雜音,患肢可出現(xiàn)皮膚蒼白或青紫,毛發(fā)脫落、肌肉萎縮、趾甲增厚甚至壞死,如足或足趾的潰瘍或壞疽。
3、輔助檢查:
(1)常有血脂異常、血糖升高等。
(2)當有間歇性跛行時踝臂指數(shù)(ABI)在0.5 ~0.8,當有下肢缺血癥狀時ABI<0.5。
(3)多普勒超聲、磁共振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以及X線血管造影等常用與評估外周動脈狹窄/閉塞病變的位置、程度和范圍。
(二)鑒別診斷
1、多發(fā)性大動脈炎;
2、血栓性脈管炎;
3、動脈栓塞癥。
(三)治療方案
1、控制動脈粥樣硬化相關(guān)危險因素:參閱動脈粥樣硬化章節(jié)。著重強調(diào)戒煙,吸煙是外周動脈疾病最重要的危險因素,另外要保護下肢避免外傷。
2、對癥治療:已酮可可堿、西洛他唑、前列環(huán)素均可不同程度地改善患者無痛步行距離。
3、血運重建術(shù):內(nèi)科治療不佳者需考慮血運重建術(shù)。
4、對肢端壞疽者需進行截肢手術(shù)。
二、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一)診斷依據(jù)
1、發(fā)病特點:是一種累及上、下肢體遠端動、靜脈和神經(jīng)節(jié)段性血管炎。病因不明,目前認為吸煙是導致本病的最重要危險因素。
2、臨床表現(xiàn):本病多見于45歲以下的男性吸煙者,多在寒冷季節(jié)發(fā)病,病程遷延。表現(xiàn)為患肢缺血、疼痛、間歇性跛行、受累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伴有游走性血栓性淺表靜脈炎,重者有肢端潰瘍或壞疽。
3、輔助檢查:目前尚無特異性血清學檢查,全面血清學檢查包括血象、血糖、CRP、抗核抗體、類風濕因子、補體、抗著絲點抗體、Scl-70以及抗磷脂抗體等有助于鑒別診斷;多普勒超聲和X線血管造影常用于評估外周動脈狹窄/閉塞病變的位置、程度和范圍。
(二)鑒別診斷
1、多發(fā)性大動脈炎;
2、外周動脈疾病。
(三)治療方案
1、一般治療:戒煙,避免久居寒冷潮濕,注意患肢保暖和預防外傷,患肢的康復運動有利于患肢側(cè)支循環(huán)的建立。
2、藥物治療:血管擴張劑如前列環(huán)素、已酮可可堿和妥拉唑啉;阿片類止痛藥如嗎啡和杜冷;高壓氧治療。
3、外科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