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診斷依據(jù)
(一)發(fā)病特點(diǎn):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癥,主要由H.pylori感染引起,感染后機(jī)體一般難以自行將其清除,而造成慢性感染。多數(shù)是胃竇為主的全胃炎、胃黏膜層以淋巴細(xì)胞和漿細(xì)胞浸潤為主,部分患者后期可出現(xiàn)胃粘膜固有腺體萎縮和化生。
(二)臨床表現(xiàn):
1、癥狀: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癥狀,如上腹不適、隱痛、灼痛、鈍痛、食欲減退、餐后糟雜、飽脹、反酸、噯氣等。萎縮性胃炎可有貧血、消瘦、舌炎、腹瀉等。
2、體征:慢性胃炎體征多不明顯,中上腹部可有輕壓痛,有典型貧血時,可出現(xiàn)舌萎縮和周圍神經(jīng)病變。
(三)輔助檢查:
1、胃鏡及粘膜活檢:
(1)淺表性胃炎:粘膜充血、水腫,呈花斑狀紅白相間的改變,以紅為主,表面有灰白或黃白色分泌物附著,可有散在出血點(diǎn)和局限性糜爛,同時伴幽門螺桿菌陽性。
(2)萎縮性胃炎:粘膜多呈淡紅色或灰白色,也可有紅白相間,以白為主,皺襞變細(xì)平坦,粘膜下血管透見如樹枝狀或網(wǎng)狀。有時在萎縮粘膜上見到上皮細(xì)胞增生而形成的顆粒,也可見到出血及糜爛灶。
2、H.pylori檢測:見第三章消化性潰瘍。
3、胃液分析:非萎縮性胃炎胃酸分泌正;蛟龈撸兄囟任s性胃炎胃酸可減少或無胃酸。
4、胃泌素G17、胃蛋白酶原Ⅰ和Ⅱ的測定:有助于判斷萎縮是否存在及其分布區(qū)域和程度。胃體萎縮胃泌素G17顯著升高,胃蛋白酶原Ⅰ和胃蛋白酶原Ⅰ/Ⅱ比值下降;胃竇部萎縮胃泌素G17下降,胃蛋白酶原Ⅰ/Ⅱ比值正常;全胃萎縮萎縮兩者均低。
5、自身抗體:A型萎縮性胃炎血PCA呈陽性,血IFA陽性率比PCA低,胃液中檢測到IFA對診斷惡性貧血意義較大。
6、血清維生素B濃度和維生素B₁₂吸收試驗(yàn)有助于惡性貧血的診斷(對胃炎診斷意義不大)。
二、鑒別診斷
1、消化性潰瘍。
2、胃癌。
3、慢性膽囊炎。
4、慢性胰腺炎。
三、治療方案
1、一般治療:去除病因,注意飲食,忌煙酒、濃茶等。
2、根除H.pylori治療:對HP陽性者,可用CBS、四環(huán)素、甲硝唑三聯(lián)療法或奧美拉唑和羥氨芐青霉素二聯(lián)療法。見第三章消化性潰瘍。
3、健胃及對癥治療:腹脹、惡心、嘔吐可給予胃腸動力藥;高酸者可給予抑酸藥;有膽汁反流可給予胃腸動力藥多潘立酮、莫沙必利及中和膽鹽的藥物米索前列腺醇;伴惡性貧血給予維生素B₁₂和葉酸。
4、增強(qiáng)胃粘膜防御:膠體鉍,鋁炭酸鎂制劑,硫糖鋁,替普瑞酮等可任選。
5、外科手術(shù):萎縮性胃炎伴重度不典型增生或重度腸化生,尤其是大腸型腸化者,必要時可考慮手術(shù)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