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fā)病特點:原發(fā)性皮膚淀粉樣變是由淀粉樣蛋白物質沉積于皮膚所致。淀粉樣蛋白是一種球蛋白和粘多糖復合物,因其類似淀粉的化學反應如碘反應而得名,但實際上與淀粉毫無關系。有人提出本病屬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有些病例血中脂質和蛋白質異常,故認為與代謝障礙有關。部分病人有家族史。男性多于女性,多見于青壯年,可遷延數年或數十年。
二、臨床表現:
1、青壯年多見,慢性經過,自覺劇癢。
2、皮損為粟粒樣角化性圓頂丘疹,頂部有黑色角質栓。呈半球形或多角形,膚色或褐色,表面粗糙,剝去角栓見臍形凹陷。
3、好發(fā)于小腿伸側,其次為背部、耳后、臂外側。
4、發(fā)生于背部者,常呈網狀色素斑。
三、診斷要點:
1、青壯年發(fā)病,典型皮損及好發(fā)部位。
2、組織病理檢查:淀粉樣蛋白主要沉積在真皮乳頭層,HE染色為淡紅色不均勻不定形物質。
四、治療方案:本病治療無特效藥物,常用激素類藥物外用和口服減輕癥狀。
1、可外用激素軟膏、水楊酸軟膏、硫磺軟膏等,并加予封包。
2、小片皮損內可注射皮質類固醇如去炎松。
3、口服抗組胺類藥物或普魯卡因封閉療法,減輕癢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