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診斷依據(jù)
(一)發(fā)病特點:是由于紅細胞破壞速率增加(壽命縮短),超過骨髓造血的代償能力而發(fā)生的貧血。溶血性貧血病因和發(fā)病機制復雜,大致可分為紅細胞固有或內(nèi)在缺陷和外部因素異常兩大類,前者幾乎都為先天性,后者則為獲得性。
(二)發(fā)病原因:
1、紅細胞內(nèi)在原因引起的溶血:
(1)遺傳性:
1)紅細胞膜缺陷性溶貧:如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遺傳性橢圓形細胞增多癥、遺傳性口形細胞增多癥;
2)紅細胞酶缺陷性溶貧:如丙酮酸激酶缺乏癥、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癥;
3)紅細胞珠蛋白鏈異常性溶貧:如地中海貧血和血紅蛋白病。
(2)獲得性(后天獲得性紅細胞膜缺陷):如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
2、紅細胞外在因素所致溶貧:
1)免疫溶血性貧血;
2)物理、化學、生物因素所致溶貧;
3)脾功能亢進。
(三)臨床表現(xiàn):
溶貧的癥狀與溶血發(fā)生的程度、速度有關,慢性溶血以血管外溶血多見,以貧血癥狀為主伴黃疸、肝脾腫大,可合并膽石癥及肝功能損害的表現(xiàn);而急性溶血常為血管內(nèi)溶血,起病急驟,常有突發(fā)寒戰(zhàn)、高熱、頭痛、惡心嘔吐、腰酸背痛、貧血、黃疸、尿色醬紅、尿少、尿閉等。
(四)輔助檢查:
1、反映紅細胞破壞過多的證據(jù):
(1)尿膽原及尿膽素陽性;
(2)尿三膽檢查膽紅素陰性;
(3)凡登白試驗間接反應陽性;
(4)血清總膽紅素升高;
(5)放射性核素51鉻檢查,紅細胞壽命縮短。
2、血管內(nèi)溶血證據(jù):
(1)血漿游離血紅蛋白增高;
(2)血清結(jié)合珠蛋白減低或消失;
(3)尿含鐵血黃素(Rous)試驗陽性;
(4)尿潛血試驗陽性。
3、反映紅細胞代償增生證據(jù):
(1)網(wǎng)織紅細胞計數(shù)增高;
(2)外周血涂片(出現(xiàn)有核紅細胞)、骨髓穿刺(紅系顯著增生);
(3)粒/紅比例縮小或倒置。
4、尋找溶血原因的檢查:
(1)血液涂片紅細胞形態(tài)檢查:
如球形紅細胞増多,提示遺傳性球形細胞增多癥或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如橢圓形紅細胞增多,提示遺傳性橢圓形紅細胞增多癥;如靶形紅細胞增多,提示可能為地中海貧血;
(2)自體溶血實驗陽性提示丙酮酸激酶缺乏癥;
(3)酸化甘油溶血試驗、酸溶血(Ham)試驗、糖水溶血試驗陽性提示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癥;
(4)高鐵血紅蛋白還原試驗、變性珠蛋白小體生成試驗陽性、G6PD/PK熒光點試驗或定量測定可提示G6PD缺乏癥;
(5)血紅蛋白電泳、抗堿血紅蛋白測定對地中海貧血及血紅蛋白病具有診斷意義;
(6)異丙醇試驗、熱變性試驗提示不穩(wěn)定型血紅蛋白;
(7)抗人球蛋白(Coombs)試驗陽性提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冷凝集試驗、冷溶血試驗等。
(五)診斷要點:
溶血性疾病的診斷按下列步驟進行:肯定溶血的存在、確定溶血的部位、然后尋找溶血的原因。根據(jù)貧血、黃疸、肝脾腫大或急性溶血發(fā)作的表現(xiàn),不難作出診斷。
二、鑒別診斷
急性溶血應與急性黃疸性肝炎相鑒別,血紅蛋白尿應與肌紅蛋白尿相鑒別。此外溶血性貧血還應該與下列疾病相鑒別:
(一)貧血伴網(wǎng)織紅細胞增多:1、出血;2、缺鐵性貧血或巨幼細胞貧血恢復期。
(二)黃疸伴貧血(尿膽紅素陰性):1無效造血(骨髓內(nèi)溶血);2、體腔或組織內(nèi)出血。
(三)黃疸不伴貧血(尿膽紅素陰性):1、膽紅素結(jié)合障礙(如Crigler-Najjar綜合征);2、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3、藥物誘發(fā)高膽紅素血癥;4、家族性非溶血性黃疸(Gilbert綜合征)。
三、治療方案
病因治療,控制溶血,糾正貧血,防治并發(fā)癥。
(一)治療原發(fā)病,去除誘因。
(二)慢性溶血:
1、酌情成份輸血,血紅蛋白維持在無貧血癥狀的水平,但小兒溶貧則血紅蛋白應維持在80g/L以上;
2、補鐵治療,當證實缺鐵后應予補鐵;
3、適度補充葉酸;
4、脾切除。
(三)急性溶血:
1、一般處理如吸氧、臥床休息;
2、大量補液、利尿、堿化尿液;
3、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
4、酌情慎重成份輸血(例如洗滌紅細胞),并注意觀察輸血效果;
5、免疫抑制治療;
6、防治腎功能衰竭、休克、DIC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