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治療方案
(一)一般治療:初期適當休息。低碘、高熱量、高蛋白、高糖、高維生素飲食。精神緊張、不安失眠者,可給予地西泮類鎮(zhèn)靜劑。
(二)抗甲狀腺藥物治療:有兩類,咪唑類和硫脲類,其作用機制基本相同,抑制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活性,抑制碘化物形成活性碘,影響酪氨酸殘基碘化,抑制單碘酪氨酸碘化形成碘甲腺原氨酸;還可輕度抑制免疫球蛋白生成,使甲狀腺淋巴細胞減少,血TSAb下降;PTU還可阻抑T₄轉(zhuǎn)換成T₃。
不良反應:1)主要副作用有肝損害和粒細胞減少或缺乏(MM較PTU多見),如中性粒細胞低于1.5×109/L,則應考慮停藥。2)藥疹,較常見,多可用抗組織胺藥控制,皮疹嚴重時應停藥。
1、咪唑類有他巴唑(MMI)和甲亢平(CMZ):初始期5~10mg每日三次,漸減量至5~10mg/日維持,共服1.5~2年。
2、硫脲類有甲硫氧嘧啶和丙基硫氧密啶(PTU):初始期50~100mg每日三次,漸減量至50~100mg/日維持,共服1.5~2年。
3、輔助藥物治療:
(1)β-受體阻滯劑:普奈洛爾(心得安)、阿替洛爾(氨酰心安)、美托洛爾(倍它洛克)。用于甲亢初治期,心率正常后停藥。哮喘病人禁用。
(2)復方碘溶液:僅用于甲亢術(shù)前準備及甲亢危象,屬暫時短期給藥。
(3)維生素B族:復合維生素。
(4)輔助能量代謝:三磷酸腺苷(ATP),肌苷。
(5)粒細胞減少者,利血生,鯊肝醇,肌肝,VitB₄。粒細胞缺乏者,須即?辜卓核,使用白細胞集落刺激因子,改其它方法治療。
(6)服抗甲狀腺藥過敏者,服抗過敏藥,直至過敏癥狀消失。嚴重過敏者,需停抗甲狀腺藥,改其它方法治療。
(三)放射性131Ⅰ治療:
1、適應證:
(1)年齡>25歲,中度甲亢;
(2)抗甲狀腺藥物長期治療無效或治療后復發(fā),及藥物過敏者;
(3)心、肝、腎疾病不宜手術(shù)、術(shù)后復發(fā)、嚴重藥物過敏者;
(4)某些結(jié)節(jié)性高功能性甲亢患者。
2、禁忌證:
(1)妊娠、哺乳期婦女;年齡20歲以下;
(2)嚴重心、肝、腎功衰竭或活動性肺結(jié)核;
(3)中性粒細胞低于1500個/mm3;
(4)重度浸潤性凸眼;
(5)甲狀腺危象。
病情嚴重者,先服抗甲狀腺藥3個月,癥狀減輕后,停藥3~5天,服放射碘治療。
(四)手術(shù)治療:
適應證:
甲狀腺巨大,有壓迫癥狀;
1、中、重度甲亢,長期服藥無效,停藥后復發(fā),不愿長期服藥者;
2、胸骨后甲狀腺腫伴甲亢;
3、結(jié)節(jié)性甲狀腺腫伴甲亢;
4、自主性高功能性甲狀腺瘤;
5、甲狀腺內(nèi)冷結(jié)節(jié)疑及甲狀腺癌變者。
(五)甲狀腺危象的防治:
1、抑制TH合成:在確診后應立即進行,首選PTU,首次劑量600mg口服或經(jīng)胃管注入,繼用PTU(MTU)200mg或MMI(或CMZ)20mg,tid,待癥狀減輕后改用一般劑量。
2、抑制甲狀腺激素釋放:服用PTU后1~2小時再加用復方碘液,首劑30~60滴,以后每6~8h5~10滴;或用碘化鈉0.5~1.0g加入5%葡萄糖鹽水中靜滴12~24h,以后視病情逐漸減量,3~7天后停藥。如患者碘過敏,可改用碳酸鋰0.5~1.5g/d口服,tid,連服數(shù)日。
3、抑制T4轉(zhuǎn)換為T3與細胞受體結(jié)合:PTU、碘劑、β受體阻滯劑和糖皮質(zhì)激素均可抑制T₄轉(zhuǎn)換為T₃,在無禁忌證的情況下,主張聯(lián)合應用,提高療效。
4、降低血甲狀腺激素濃度: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血漿置換等措施均可迅速降低血TH濃度。
5、支持治療:心腦腎功能監(jiān)護,糾正水電解質(zhì)和酸堿平衡紊亂,補足熱量和多種維生素。
6、對癥治療:治療各種合并癥和并發(fā)癥,包括供氧、防治感染、物理降溫、解熱鎮(zhèn)靜藥的應用,如乙酰氨基酚、利舍平、異丙嗪、派替定等。
7、甲亢常規(guī)治療:待危象控制后,根據(jù)病情選擇適當甲亢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