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jié) 肥胖癥
一、診斷依據(jù)
(一)發(fā)病特點:根據(jù)病因肥胖可分為單純性肥胖和繼發(fā)性肥胖兩種。本章終點為單純性肥胖,其定義是,病因未明而不伴器質(zhì)性疾病的均勻性肥胖(肥胖所致的并發(fā)癥例外)。 (二)臨床表現(xiàn):
一般輕中度肥胖無自覺癥狀,重度肥胖可又不耐熱、活動能力減低、活動性氣促、打鼾等表現(xiàn)。有的可并發(fā)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痛風等,約1/2的成年肥胖者有幼年肥胖史。
繼發(fā)性肥胖一般有特殊臨床表現(xiàn),并能提示病因。引起繼發(fā)性肥胖的疾病很多,如Cushing綜合征、多囊卵巢綜合征、下丘腦疾病、原發(fā)性甲減、GH缺乏癥、GH抵抗綜合征、糖原貯積癥、假性甲旁減等。
(三)輔助檢查:臨床以體質(zhì)指數(shù)和腰臀比最常用。
1、體質(zhì)指數(shù)(BMI):BMI(kg/m2)=體重(1bs)/身高2(英寸)-703。在中國BMI<18.5為體重過低,18.5 ~23.9為正常,24.0 ~27.9為超重,>26為輕度肥胖,>28為中度肥胖,>30為重度肥胖。
2、標準體重:男性標準體重(kg)=身高(cm)-105;女性標準體重=身高-100。如實際體重超過標準體重20%,可定義肥胖。
3、腰臀比(WHR):正常男性WHR≥0.85,女性WHR≥0.80為腹型肥胖。
4、體脂測量:雙能X線吸收法和磁共振顯像測定體脂準確度較高,但欠經(jīng)濟。
二、鑒別診斷
必須排除繼發(fā)性肥胖后,單純性肥胖的診斷才能成立。
三、治療方案
1、抗肥胖治療:包括抗肥胖教育與攝食行為治療,低脂低熱量飲食。
2、運動治療。
3、抗肥胖藥物:
(1)西布曲明:為中樞食欲抑制劑,抑制食欲并增加產(chǎn)熱。
(2)奧利司他:可抑制胰酶和胃脂酶使腸脂肪水解和吸收減少。
(3)其他藥物:格列酮可增加胰島素敏感性,用于肥胖伴胰島素抵抗的治療,但有時反可導致體重進一步加重;二甲雙胍能抑制食欲減輕體重;利莫那班為選擇性大麻I型受體拮抗劑,再減少腰圍,減輕體重和改善代謝方面有明顯作用。還有苯甲曲嗪和L-5-羥色胺也有應用。
必須注意的是,上述藥物均缺乏充足的臨床試驗依據(jù),應用中應密切觀察不良反應,慎重使用。
4、手術治療:胃搭橋術或胃成形術的減肥效果肯定,但術后可發(fā)生吻合口瘺和營養(yǎng)不良。應嚴格把握適應癥:①BMI>40;②BMI36 ~40,但有嚴重的肥胖并發(fā)癥;③嚴重肥胖5年以上,非手術不能減肥者;④無酒精中毒和精神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