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腫瘤介入治療的主要適應癥:不能行使外科手術切除腫瘤的病人;行介入治療后,腫瘤縮小可望達到二期臨床手術切除;腫瘤切除后的病人,進行輔助性灌注化療,減少腫瘤復發(fā)機會。
二、腫瘤介入治療的不同方法及其特點:
1、動脈灌注化療比靜脈化療具有腫瘤局部化療藥物濃度高,全身毒副作用小等優(yōu)點。但對于實質性臟器的腫瘤,單純灌注化療已遠不如動脈灌注化療結合栓塞治療的療效好。
2、動脈栓塞治療已大大提高了實體腫瘤如肝癌等的療效,但對于空腔臟器如腸癌、膀胱癌等,原則上不宜進行栓塞治療,以免引起并發(fā)癥。目前最大問題是栓塞后血管的再通和再生。栓塞后造影顯示腫瘤血管完全被栓塞劑填塞,似乎已切斷了腫瘤血供,但第二次再造影時,往往發(fā)現瘤區(qū)血管再通或部分再通,或原先栓塞的血管沒有再通,但原腫瘤周邊又出現新生的腫瘤血管,提示腫瘤仍在生長或復發(fā),因此動脈栓塞治療至少得進行兩次以上。
3、動脈灌注化療與動脈栓塞術治療的配合,以上兩種治療手段結合起來。
4、通過穿刺或在內窺鏡下對腫瘤進行直接殺滅,不論采用熱(如激光、射頻、微波或超聲聚能刀)、冷(氬氦刀)或化學方法(無水乙醇、稀鹽酸)均能取得較確切療效,但仍存在許多不足,如射頻消融或超聲聚能刀一般需在B超引導下進行,除與B超醫(yī)師水平有關外,也與其本身靈敏度有關系。即使在CT引導下進行穿刺注射藥物治療,也只適合于CT能夠顯示的病灶,對于與正常組織等密度的病灶尚無能為力,且注射藥物的劑量與腫瘤大小的關系還缺乏規(guī)范化方案。另外,目前用于射頻或氬氦刀治療的穿刺針還比較粗,對正常臟器有損傷,若病灶位于臟器邊緣或大血管附近,也易導致大出血。電極形狀與病灶形狀的吻合也不十分完美,都有待改進。
三、腫瘤介入治療術前準備:
1、進行術前化驗檢查,如血常規(guī)、出凝血時間、表面抗原、肝腎功能、CT、B超等。
2、營養(yǎng)支持,給于高熱量、高蛋白、富含維生素、易消化飲食、提高抵抗能力。
3、備皮,清潔穿刺部位。
4、術前禁食水6 ~ 8小時。
5、術前一天保證充足的睡眠。
6、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
四、腫瘤介入化療后常見的不良反應及并發(fā)癥:介入化療不良反應及并發(fā)癥包括穿刺部位出血、血腫、發(fā)熱、疼痛、尿潴留、胃腸道反應、肝功能不全、骨髓抑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