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fā)病特點:在口腔頜面腫瘤中,涎腺腫瘤發(fā)生的比例較高,為常見病,任何年齡都可發(fā)生涎腺腫瘤, 95%來自腺上皮,其它來源腫瘤少見。涎腺腺上皮來源腫瘤是人體中組織病理分型最為復雜的腫瘤之一,不同類型的腫瘤在臨床表現、影像學表現、治療和預后等各方面均不相同。
	良性腫瘤在較為年輕的人群中發(fā)生,而惡性腫瘤則多發(fā)生在較大年齡的人群中,男女發(fā)病無顯著差異,涎腺癌是由涎腺上皮組織發(fā)生的惡性腫瘤,可來源于大涎腺、腮腺、頜下腺和舌下腺,也可來源于小涎腺(多見于腭腺),即任何有涎腺的部位都可發(fā)生,病理分類有:粘液表皮樣癌,乳突狀囊腺癌,腺泡細胞癌,腺樣囊性癌,腺癌,鱗癌和未分化癌等。
	二、臨床表現:
	(一)良惡性腫瘤的區(qū)別:
	1、良性腫瘤多為緩慢生長的無痛性腫塊,活動、無粘連、無功能障礙、表面光滑或呈結節(jié)狀。
	2、惡性腫瘤多有疼痛癥狀、生長較快、與周圍組織粘連、甚至浸潤神經組織導致神經功能障礙。有些低度惡性腫瘤在早期可呈良性表現,病程較長。
	(二)各自的臨床特點:
	1、腮腺腫瘤:
	⑴多位于淺葉,表現為耳垂下、耳前區(qū)、或腮腺后下部腫塊。
	⑵良性腫瘤無面癱表現。
	⑶惡性腫瘤常有面癱、表面潰破、張口受限,少數患者可有淋巴結腫大;腫瘤侵犯咬肌時,常致張口受限。
	⑷腮腺深葉腫瘤可有咽側或軟腭膨隆,下頜后凹腫瘤位于下頜支后緣和乳突之間,受到骨性結構的限制,觸診時腫物活動受限,界限亦不清楚,應注意與惡性腫瘤鑒別。
	⑸副腮腺腫瘤可表現為頰部包塊,多位于顴弓或顴突下方。
	2、頜下腺腫瘤:
	⑴可觸及頜下三角區(qū)腫塊。
	⑵良性腫瘤常為無自覺癥狀包塊。
	⑶惡性腫瘤常侵犯舌神經、舌下神經,可表現為舌痛、舌麻木、舌運動受限,伸舌時偏向患側,也可出現舌肌萎縮及舌震顫。惡性腫瘤侵犯骨膜時,腫物固定于頜骨,可有頸淋巴結腫大。
	3、舌下腺腫瘤:
	⑴部分病例無自覺癥狀,在體檢時或因舌下腫塊妨礙義齒戴入時才被發(fā)現。
	⑵部分病例可有舌痛或舌麻木,舌活動受限,影響說話和吞咽。
	⑶觸診可發(fā)現舌下腺硬性腫塊,有時與下頜骨舌側骨膜粘連,口底粘膜常完整。
	4.小涎腺腫瘤:
	⑴常發(fā)生于腭后部或硬軟腭交界處,腫物不活動。因為腭粘膜較厚,腭腺腺葉間的纖維與骨膜直接相連,使腫瘤固定,故臨床不能以此來判定腫瘤的良惡性。
	⑵惡性腫瘤可侵犯神經。腫瘤順腭大神經向上甚至可累及眶下神經,引起疼痛或相應區(qū)域的麻木。
	⑶惡性腫瘤侵犯咬肌時,常致張口受限;良性腫瘤壓迫骨質可引起骨吸收,惡性腫瘤則對骨質呈侵蝕性破壞。
	5、磨牙后腺腫瘤:以粘液表皮樣癌多見,因含有粘液性分泌物,易誤診為粘液囊腫、或因伴發(fā)炎癥而被誤診為冠周炎或骨髓炎。
	6、舌腺腫瘤:多位于舌根,惡性腫瘤多見;表現為疼痛、異物感及吞咽障礙,包塊表面粘膜完整,易發(fā)生淋巴結和遠處轉移。
	7、唇腺腫瘤:較少見。多發(fā)生于上唇,多為界限較清楚的良性腫瘤,以基底細胞腺瘤和管狀腺瘤為多見常為界限清楚的腫塊。
	三、診斷要點:通過詢問病史,詳細了解患者的年齡、癥狀、腫瘤的部位及患者的性別等,進行細致的臨床檢查,?沙醪脚袛嗄[瘤的性質。
	(一)影像學檢查:腮腺和頜下腺腫瘤忌做活檢,因為無論良、惡性腫瘤,均有發(fā)生瘤細胞種植的危險,而影像學檢查有助于術前診斷。
	1、涎腺造影:涎腺造影對唾液腺炎癥及舍格倫綜合征的診斷價值優(yōu)于唾液腺腫瘤。
	2、B超:B超可判斷腺體有無占位性病變以及腫瘤的大小,并初步估計腫瘤的性質;當臨床上腮腺良性肥大、腮腺炎性腫塊等與腮腺腫瘤難以區(qū)分時,可首選B超檢查。
	3、CT、磁共振:CT檢查可確定腫瘤的部位以及與周圍組織,包括重要血管間的關系,特別適用于腮腺深葉腫瘤,尤其是咽旁腫瘤難以區(qū)分者,以及范圍非常廣泛的腫瘤,對腫瘤定位非常有益。磁共振顯像可獲得橫斷、矢狀、及冠狀圖像,且腫瘤與血管之間的關系也能很好的顯示。
	4、99mTc核素掃描:99mTc核素掃描顯像對沃辛瘤有很好的診斷價值,表現為腫瘤區(qū)99mTc核素聚集,即所謂“熱結節(jié)”,其他腫瘤表現為“冷結節(jié)”。
	(二)細針吸取活檢:用外徑為0.6mm的針頭,吸取少量組織,涂片作細胞學檢查,可作定性診斷參考,不能據此確定手術方案。細針吸取活檢有其局限性,針吸組織是腫物的某一點,獲取組織很少,僅憑少量組織的涂片難以概括腫瘤全貌,對位置深在的小腫瘤還有可能漏診,但如能在B超引導下進行針吸,則可避免誤診。唾液腺腫瘤的組織學非常復雜,有時難以作出明確的組織學分類,只能初步確定良惡性。
	(三)組織病理診斷及分類、分期:腮腺和頜下腺腫瘤禁忌做活檢。最后診斷應根據石蠟切片。根據腫瘤的生物學行為,大致可將唾液腺癌分為三類:
	1、高度惡性腫瘤,包括低分化粘液表皮樣癌、腺樣囊性癌、唾液腺導管癌、非特異性腺癌、鱗狀細胞癌、肌上皮癌及未分化癌。這類腫瘤頸淋巴結或遠處轉移率較高,術后易于復發(fā),患者預后較差。
	2、低度惡性腫瘤,包括:腺泡細胞癌、高分化粘液表皮樣癌、多形性低度惡性腺癌、上皮-肌上皮癌等。這類腫瘤頸淋巴結遠處轉移率較低,雖可出現術后復發(fā),但患者預后相對較佳。
	3、中度惡性腫瘤,包括:基底細胞腺癌、癌在多形性腺瘤中等。其生物學行為及患者預后介于上述兩者之間。
	四、治療方案:涎腺腫瘤治療原則:以手術治療為主,惡性腫瘤可配合放療、化療、冷凍治療。
	(一)手術治療
	1、手術原則:
	(1)忌單純沿包膜剝離的剜出術。
	(2)手術在包膜外正常組織進行,同時切除部分或整個腺葉。
	(3)腮腺淺葉良性腫瘤:腫瘤及腮腺淺葉切除、面神經解剖術。
	(4)腮腺深葉腫瘤:腫瘤及腮腺全切除、面神經解剖術。
	2、面神經的處理:
	(1)腫瘤與面神經無粘連,保留面神經。
	(2)腫瘤與面神經輕度粘連,但可分離,或距離腫瘤較近,可保留面神經,術中冷凍或術后放療。
	(3)術前已面癱、或術中發(fā)現面神經穿過腫瘤,應犧牲面神經,然后再修復面神經。
	3、 頸淋巴結處理:涎腺惡性腫瘤轉移率約為15%。 懷疑淋巴結轉移者,應行治療性頸淋巴清掃術。
	不懷疑淋巴結轉移者,原則上不做選擇性頸淋巴清掃術。 高度惡性者,可行選擇性頸淋巴清掃術。
	(二)放  療:涎腺惡性腫瘤對放療不敏感。 放療可明顯降低術后復發(fā)率:如腺樣囊性癌等。
	(三)化  療:術后應配合化療,可單用或與放療合用羥基喜樹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