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fā)病特點:主要是母嬰間血型不合而產(chǎn)生同族血型免疫反應的遺傳性疾病。胎兒由父母新方面遺傳來的顯性抗原恰為母親所缺少,此抗原侵入母體,產(chǎn)生免疫抗體,通過胎盤絨毛膜進入胎兒血循環(huán)導致胎兒紅細胞凝集、使之破壞而出現(xiàn)溶血,引起貧血、水腫、肝脾腫大和生后短時間內(nèi)出現(xiàn)進行性重度黃疸,甚至發(fā)生膽紅素腦病。
	二、臨床表現(xiàn):ABO和Rh等不合的溶血癥狀基本相同,只是輕重程度有所不同,前者輕、病情進展較慢;后者重、病情進展快。
	1、輕型:出生時與正常新生兒無異,1~2天后逐漸出現(xiàn)黃疸和貧血、程度日益加深,或稍有嗜睡拒食,這種病例甚易誤診為主生理性黃疸。
	2、重型:因胎兒紅細胞大量破壞出現(xiàn)貧血、全身水腫、胸腹腔積液、肝脾腫大致成死胎、流產(chǎn)或早產(chǎn)。有的出生時因貧血、水腫、心力衰竭而死亡。黃疸由于胎內(nèi)紅細胞破壞分解的膽紅素可經(jīng)胎盤由母體排出而甚少見。出生后隨著抗體對紅細胞破壞的強弱而決定黃疸出現(xiàn)的早晚和進展的快慢。出現(xiàn)越早,進展越快,反映病情越重,黃疸的加深往往是與時俱增。此時相應的表現(xiàn)有嗜睡、拒食、擁抱反射由強轉弱,貧血、肝脾腫大漸趨明顯,黃疸的色澤也由澄黃轉為金黃。
	3、核黃疸:若不積極治療,血清游離未結合膽紅素上升到342μmol/L(20mg/dl)以上可引起腦神經(jīng)細胞核黃染的膽紅素腦病癥狀,此時擁抱反射消失,哭聲尖叫,甚至有強直性抽搐、驚厥及角弓反張等癥狀,最后死亡。這種病例過去常被誤診為新生兒敗血癥。如幸免于死,以后可遺留智力遲鈍運動障礙及聽覺喪失等后遺癥。
	三、診斷要點:
	1、病史凡既往有原因不明的死胎、流產(chǎn)、輸血史、新生兒重癥典疸史的的孕婦或生后早期出現(xiàn)進行性典疸加深,即應作特異性抗體檢查。
	2、血型孕期由羊水測定胎兒BO血型,若證實母胎同型者就可免疫患病之憂,但Rh血型無血型物質(zhì)需取到胎兒血才能定型。新生兒O型者可排除ABO溶血病,而不能排除其它血型系統(tǒng)的溶血病。
	3、特異性抗體檢查包括母、嬰、父血型、抗體效價、抗人球蛋白試驗(產(chǎn)前做間接法、生后做直接法)、釋放試驗和游離試驗,這是診斷本病的主依據(jù)。通常ABO溶血病的效價64作為疑似病例,但個別效價為8時也有發(fā)病的報道。一般發(fā)病輕重與抗體效價成正比
	4、羊水檢查膽紅素含量它不象抗體效價受前一胎遺留下來的影響,故羊水膽紅素含量對估計病情和考慮終止妊娠時間有指導意義,正常羊水透明無色,重癥溶血病時凌晨水呈黃色。
	5、影像檢查全身水腫胎兒在X光攝片可見軟組織增寬的透明帶四肢彎曲度較差。B超檢查更為清晰,肝脾腫大,胸腹腔積液都能反映于熒光屏。
	四、治療方案:出生時的重點是防治貧血和心衰。有貧血、全身水腫、腹水、心衰者,在抽腹水、臍靜脈放血30~50ml后、立即換濃縮血。生后2~7天的重點是防治黃疸和膽紅素腦病。2個月內(nèi)應注意嚴重貧血。
	對于黃疸和高膽紅素血癥的處理,用光療法及中西藥物后能緩解大多數(shù)病例,但盡快移去抗體、減少紅細胞繼續(xù)破壞、降低膽紅素濃度、糾正貧血改善缺氧和防止心衰等,還是需要換血。其效果比光療、藥物好,但人力、物力花費較大,并有血栓和空氣栓塞、心臟停搏等危險和感染的可能,故應嚴格掌握指征。換血指征:
	1、新生兒出生時臍血血紅蛋白低于120g/L(12g%),伴水腫、肝脾腫大、充血性心力衰竭者。
	2、血清膽紅素達342μmol/L(20mg/dl)或情況良好無嗜睡拒食癥狀的較大體重兒可達427.5μmol/L(25mg/dl)或以上換血。
	3、凡有膽紅素腦病癥狀者。
	4、早產(chǎn)及前一胎病情嚴重者適當放寬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