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jié) 失血性休克
一、發(fā)病特點:大量失血,當血容量不足超越代償功能時,就會呈現(xiàn)休克綜合病征。表現(xiàn)為心排出血量減少,盡管周圍血管收縮,血壓下降。組織灌注減少,促使發(fā)生無氧代謝,導致血液乳酸含量增高和代謝性酸中毒。血流再分布使腦和心的血供能得到維持。血管進一步收縮會招致細胞損害。血管內(nèi)皮細胞的損害致使體液和蛋白丟失,加重低血容量,最終將會發(fā)生多器官功能衰竭。常見于外傷引起的出血、消化性潰瘍出血、食管曲張靜脈破裂、婦產(chǎn)科疾病所引起的出血等。失血后是否發(fā)生休克不僅取決于失血的量,還取決于失血的速度,休克往往是在快速、大量(超過總血量的30%~35%)失血而又得不到及時補充的情況下發(fā)生的。
二、治療方案:
(一)補充血容量:迅速建立輸液通道,立即給予大量快速補液。對嚴重休克,應該迅速輸入1~2L的等滲平衡鹽溶液,隨后最好補充經(jīng)交叉配合的血液。為了救命,可以輸同型的或O型的濃縮紅細胞。特別是在應用平衡鹽溶液后,在恢復血容量中,尚不能滿足復蘇的要求時,應輸濃縮紅細胞,使血紅蛋白達到10g/dl以上。但對出血不止的情況,按上述方法補液輸血是欠妥的,因為大力進行液體復蘇,會沖掉血管中的血栓,增加失血,降低存活率。為此,特別在院前急救中,使用高張鹽溶液達到快速擴容的作法尚有爭議。在針對大量失血進行復蘇之后,即在為補償失血而給予輸血之外,還應該再補給一定量的晶體液和膠體液,以便適應體液分離之需。
(二)止血:對失血性休克做積極的止血處置極為重要,否則,盡管補充了晶體液、膠體液,仍難以保持循環(huán)穩(wěn)定,休克不可能被糾正。能見效的臨時止血措施有重要的臨床意義。例如用指壓法控制體表大血管出血、用三腔氣囊管壓迫控制門脈高壓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大出血等,為進行徹底手術治療贏得寶貴時間。對于多數(shù)內(nèi)臟出血,手術才是根本性處治。休克狀態(tài)下進行手術固然有其危險性,但如果猶豫不決則可能因此喪失手術良機。對于急性活動性出血者,應在積極補充血容量的同時做好手術準備,及早施行手術止血,即使血壓不穩(wěn),仍有手術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