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fā)病特點:由于腦組織先天性發(fā)育異常所致的腦積水稱為先天性腦積水。通常顱內腦脊液是不斷地產生和吸收的,保持著一個動態(tài)平衡;若出現產生過多或(和)吸收回流障礙,則腦室系統(tǒng)或(和)蛛網膜下腔將積聚大量腦脊液而擴大,形成腦積水。即腦脊液產生過多或吸收障礙。此外,腦脊液循環(huán)通路阻塞也是引起先天性腦積水的重要原因。
二、臨床表現:
1、進行行頭為增大,超過正常范圍,致使前額前突,頭皮變薄,靜脈怒張;
2、前囟和后囟增寬、隆起且張力增高,顱縫裂開;
3、顱骨叩診呈破罐聲,雙眼下視,稱落日征,可伴眼顫;
4、早期或病情輕時,除上述表現外伴生長發(fā)育遲緩,少有神經系統(tǒng)異常;晚期或病重時,出現生長發(fā)育嚴重障礙、智力差、視力減退、癲癇、肢體癱瘓、意識障礙而逐漸衰竭死亡。
三、輔助檢查:
1、頭顱平片:顱腔擴大,顱骨變薄,板障結構稀少甚至完全消失,血管溝淺或不見,腦回壓跡可能加深,顱縫分離,前囟增寬,顱與面比例明顯增大。
2、超聲波檢查:側腦室波明顯增寬、增高。中線波可大于1.5mm,但無移位。
3、酚紅試驗:將中性酚紅1ml注入側腦室內,觀察酚紅在腰椎池出現的時間,有助于鑒別腦室系統(tǒng)內或外梗阻。
4、放射性核素腦池造影檢查:通過腰椎(或枕大池)注入放射性同位素于蛛網膜下腔,觀察其隨腦脊液循環(huán)擴散的分布,以期發(fā)現腦脊液流通受阻與吸收情況。
5、CT掃描:為對腦積水最直接的診斷方法,已替代了腦室造影檢查。CT不僅可判斷腦積水的程度、推測阻塞部位、病因、是否合并畸形,對治療更有極大的指導意義。
6、磁共振成像:也是目前理想的診斷方法,可以行三維成像。能更清晰地顯示顱內結構,特別是顱底部位的結構,可查出病因與被梗阻的部位。
四、治療方案:分為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
1、祛除病因的手術,如切除顱內腫瘤、清除膿腫等,恢復腦脊液循環(huán)通路;
2、腦脊液循環(huán)通路重建術,如中腦導水管再通或成形術;
3、腦脊液分流手術,腦脊液循環(huán)通路改道,使腦脊液利于吸收;
4、減少腦積液分泌的手術,如切除或電凝腦室內脈絡膜叢。
上述手術可開顱手術或在腦內鏡下進行,后者屬于微創(chuàng)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