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膈下膿腫
(一)發(fā)病特點:膿液積聚于膈肌下,橫結腸及其系膜上方的間隙內,通稱為膈下膿腫,其常繼發(fā)于臟器穿孔、炎癥等腹膜炎的并發(fā)癥;颊甙l(fā)生膈下膿腫時,應及時治療,治療效果好。
(二)臨床表現(xiàn):
1、腹膜炎或腹部手術后,病情曾一度好轉,數(shù)日后又出現(xiàn)馳張熱,伴寒戰(zhàn)出汗,脈快等感染中毒癥狀。
2、患側上腹部持續(xù)性鈍痛,伴肩部放射痛及呃逆。
3、局部壓痛和叩擊痛,相應部位肋間皮膚水腫。
(三)診斷要點:
1、腹膜炎或腹部手術后,病情一度好轉又出現(xiàn)馳張熱,上腹鈍痛放射至肩部。
2、病變局部皮膚水腫,壓痛及叩擊痛。
3、白血球增高,中性粒細胞增高。
4、X線檢查見患側膈升高,活動受限,或見膈下有液氣平面。
5、B超或CT可見膿腔。
6、診斷性穿刺抽到膿液。
(四)治療方案:
1、早期應用大劑量抗生素控制感染,加強支援療法,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平衡。
2、膿腫形成后,根據膿腫的大小,部位選擇如下術式:①經皮穿刺置管引流術;②經前肋緣下部手術引流;③經后腰部引流;④經側胸部引流。
二、盆腔膿腫
(一)發(fā)病特點:盆腔膿腫多由急性盆腔結締組織炎未得到及時的治療,化膿形成盆腔膿腫,這種膿腫可局限于子宮的一側或雙側,膿液流入于盆腔深部。
(二)診斷要點:根據病史、癥狀及以上檢查,對大而低位,有波動觸痛的盆腔膿腫診斷一般無困難,如在產后、剖宮產術后、人工流產術后或其他宮頸手術后,患者發(fā)生高熱、下腹痛,白細胞計數(shù)增高,血沉快,多可確診。后穹隆穿刺抽出膿液可明確診斷。應將膿液作普通及厭氧菌培養(yǎng),以明確病原體的類型進行針對性的抗菌藥物治療。位置較高的宮旁炎性包塊,單憑婦科檢查甚難確定包塊是否為膿腫,而進行陰道后穹隆穿刺亦不安全,須借助于B超、X線和血象等輔助診斷方法綜合分析確診。
(三)治療方案:
由于多種廣譜抗生素的出現(xiàn)選用的藥物應對厭氧菌(尤其是脆弱類桿菌)有效而且最好是廣譜藥。目前常用于治療盆腔膿腫的藥物是氯林可霉素,滅滴靈以及第三代頭孢菌素。
藥物的應用一般僅限于治療較早期的輸卵管卵巢膿腫。如經藥物治療,雖取得療效,但所遺留的包塊尚大,常需再用手術將病灶切除。在藥物治療的過程中必需隨時警惕膿腫破裂的可能。如膿腫突然發(fā)生自發(fā)性破裂,膿液大量溢入腹腔中,可以危及生命此時必須立即進行手術治療,而不應消極等待。
三、腸間膿腫
膿液在腹腔內積聚,由腸襻、內臟、腸壁、網膜或腸系膜等粘連包圍,與游離腹腔隔離,形成腹腔膿腫。腹腔膿腫可分為膈下膿腫、盆腔膿腫、腸間隙膿腫。一般均繼發(fā)于急性腹膜炎或腹腔內手術,原發(fā)性感染少見。膿液被包圍在腸管,腸系膜與網膜之間,可形成單個或多個大小不等之膿腫,由于膿腫周圍有較廣泛之粘連,常伴發(fā)不同程度的粘連性腸梗阻,如膿腫穿入腸管或膀胱,則形成內瘺,膿液即隨大小便排出。
應用抗生素、物理透熱及全身支持治療。
如非手術治療無效或發(fā)生腸梗阻時,考慮剖腹探查并行引流術。此病進行手術時,容易劃破腸管形成腸瘺,故手術必須小心、仔細。如B超或CT檢查提示膿腫較局限且為單房,并與腹壁緊貼,也可采用B超引導下經皮穿刺插管引流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