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體表標志包括骨骼標志、自然陷窩和人工劃線或分區(qū)等,可用來標記胸部臟器的位置和輪廓,也可用于描述體征的位置和范圍,還可用于指示穿刺或手術的部位。如胸骨角平第2 肋軟骨水平,胸腔穿刺抽液多在肩胛下角線第7~9 肋間。
一、骨骼標志:
1、胸骨上切跡:位于胸骨柄的上方。正常情況下氣管位于切跡正中。
2、胸 骨 柄:為胸骨上端略呈六角形的骨塊。其上部兩側與左右鎖骨的胸骨端相連接,下方則與胸骨體連接。
3、胸 骨 角:又稱Louis角。為胸骨柄與胸骨體的連接處。其兩側分別與左右第2 肋軟骨相連接,胸骨角還標志氣管分叉、心房上緣和上下縱隔交界及相當于第4 胸椎下緣水平。
4、劍 突:位于胸骨體下端,呈三角形,其底部與腳骨體相連,正常人劍突的長短差異很大。
5、腹 上 角:為左右肋弓(由兩側的第7~10 肋軟骨相互連接而成)在胸骨下端會合處所形成的夾角,又稱胸骨下角。正常為70°~110°,體型瘦長者較小,矮胖者較大.深呼氣時可稍增寬。其后為肝臟左葉、胃及胰腺所在區(qū)域。
6、肋 骨:共12 對。肋骨除被鎖骨和肩胛骨掩蓋部分外,大多能在胸壁觸及。在背部與相應的胸椎相連,由后上方向前下方傾斜。其傾斜度上方略小,下方稍大。第1 ~ 7 肋骨在前胸部通過各自的肋軟骨與胸骨相連。而第8 、9 、10 肋軟骨通過上一肋軟骨與胸骨相連。第11 和12 肋骨不與胸骨相連,稱為浮肋。
7、肋 間 隙:為兩個肋骨之間的空隙,第一肋骨下面的間隙為第一肋間隙、第二肋骨下面的間隙為第二肋間隙,其余以此類推。
8、肩胛骨:位于后胸壁第2 ~8 肋骨之間。肩胛岡及其肩峰端均易觸及。肩胛骨呈三角形,其下部尖端稱肩胛下角。被檢查者取坐位或直立位兩上肢自然下垂時,肩胛下角平第7 肋骨水平或第7 肋間隙,或相當于第8 胸椎的水平。
9、脊柱棘突:是后正中線的標志。位于頸根部的第7 頸椎棘突最為突出,其下為第1 胸椎,常以此作為計數(shù)胸推的標志。


胸壁的垂直定位大都以肋骨和肋間隙為標志。前肋一般根據胸骨角定位第二肋軟骨,然后依次類推。后肋可以根據第7 頸椎棘突或第12 肋計數(shù)。
二、人工劃線:
1、前正中線:即胸骨中線。為通過胸骨的正中線。即上端位于胸骨柄上緣的中點,向下通過劍突中央的垂直線。
2、胸 骨 線:(左、右)為沿胸骨邊緣與前正中線平行的垂直線。
3、鎖骨中線:(左、右)為通過鎖骨的肩峰端與胸骨端兩者中點所作與前正中線平行的垂直線。即通過鎖骨中點向下的垂直線。

4、腋 前 線:(左、右)上肢向外側方平舉,與軀體成90°以上角時,通過腋窩前皺襞沿前側胸壁向下的垂直線。
5、腋 后 線:(左、右)為通過腋窩后皺襞沿后側胸壁向下的垂直線。
6、腋 中 線:(左、右)為自腋窩頂于腋前線和腋后線之間向下的垂直線。它與腋前線和腋后線距離相等。
7、后正中線即脊柱中線,為通過椎骨棘突或沿脊柱正中下行的垂直線。
8、肩胛線:(左、右)為雙臂下垂時通過肩胛下角所作與后正中線平行的垂直線,故亦稱
肩胛下角線。


三、自然陷窩和解剖區(qū)域:
1、腋 窩:(左、右)為上肢內側與胸壁相連的凹陷部。
2、胸骨上窩為胸骨柄上方的凹陷部,正常氣管位于其后。
3、鎖骨上窩:(左、右)為鎖骨上方的凹陷部,相當于兩肺尖的上部。
4、鎖骨下窩:(左、右)為鎖骨下方的凹陷部,下界為第3 肋骨下緣,相當于兩肺上葉肺尖的下部。
5、肩胛上區(qū): (左、右)為肩胛岡以上的區(qū)域,其外上界為斜方肌的上緣。相當于上葉肺尖的下部。
6、肩胛下區(qū):(左、右)為兩肩胛下角的連線與第12 胸椎水平線之間的區(qū)域。后正中線將此區(qū)分為左右兩部分。
7、肩 胛 區(qū):(左、右)為肩胛岡以下、肩胛下角水平以上、肩胛骨內緣以外的區(qū)域,后正中線將此區(qū)分為左右兩部分。
8、肩胛間區(qū):(左、右)兩肩胛骨內緣之間的區(qū)域。后正中線將此區(qū)分為左右兩部分。
四、肺和胸膜的體表投影:氣管自頸部正中沿食管前方下行進入胸部,在胸骨角水平分為左右主支氣管。支氣管粗短而陡直,左主支氣管細長而傾斜。肺的體表投影見圖。
1、肺 尖:位于鎖骨之上,其最高點偏內,近鎖骨的胸骨端,達第1 胸椎的水平,骨上約3cm 。
2、肺 上 界:始于胸鎖關節(jié)向上至第一胸椎水平,然后轉折向下至鎖骨中1 / 3 與內1 / 3 交界處。呈一向上凸起之弧線。
3、肺外側界:由肺上界向下延伸而成,幾乎與側胸壁的內表面相接觸。
4、肺內側界:自胸鎖關節(jié)處下行,于胸骨角處左右兩肺的前內界幾乎相遇。然后分別沿前正中線兩旁下行,至第4 肋軟骨水平處分開,右側幾乎呈直線繼續(xù)向下,至第6 肋軟骨水平處垂直向右,下行與右肺下界連接。左側于第4 肋軟骨水平處向左側達第4 肋骨前端,沿第4~6 肋骨的前面向下,至第6 肋軟骨水平處再向左,與左肺下界連接。
5、肺 下 界:左右兩側肺下界的位置基本相似。前胸部的肺下界始于第6 肋骨,向兩側斜行向下,于鎖骨中線處達第6 肋間隙,至腋中線處達第8 肋間隙。后胸壁的肺下界幾乎呈一水平線,于肩胛線處位于第10 肋間隙水平。
6、胸 膜:可分為臟胸膜和壁胸膜。其中臟胸膜覆蓋在肺的表面,壁胸膜則覆蓋在胸廓內表面、膈上面及縱隔面。


肺葉之間由臟胸膜分開,稱為葉間隙。左右肺斜裂始于后正中線第3 胸椎,向外下方斜行,在腋后線與第4 肋骨相交,然后向前下方延伸,止于第6 肋骨與肋軟骨的連接處。右肺的水平葉間隙或水平裂,始于腋后線第4 肋骨,終于第4肋間隙的胸骨右緣。左肺無水平裂。肋胸膜與膈胸膜在肺下界以下的轉折處稱為肋膈竇,由于其位性最低,胸水易積于此處。
胸膜的下界是肋胸骨與膈胸骨的折返線。右側起自第6 胸肋關節(jié)后方,左側起自第6 肋軟骨后方,兩側均行向外下方,在鎖骨中線處與第8 肋相交,在腋中線處與第10 肋相交并轉向后內側,最后在響推體外側處終于第12 肋預下方。由于受肝的影響,右側膈的位置較高,所以右側胸膜下界常略高于左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