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fā)病特點:咽后膿腫,發(fā)生于咽后間隙中,多因咽后淋巴結感染化膿引起,分急慢性兩類,急性者多見于3歲以下兒童,其中半數以上發(fā)生在周歲以內。慢性者少見,多系頸椎結核形成膿腫,又稱冷膿腫。咽后間隙為一潛在間隙,上起顱底枕骨部,下連后縱隔,前為頰咽筋膜,后為椎前筋膜。下部齊3~4頸椎平面,相互黏著,故膿腫極少下延入胸腔后縱隔;兩側與咽旁間隙有不完整的筋膜相隔,故感染可能在兩間隙相互擴散。
	二、臨床表現:患者多先有上呼吸道感染,起病急,有發(fā)熱,哭鬧,煩躁不安,因咽痛拒食,一般在發(fā)病后2~3日即可形成膿腫,膿腫形成后,咽后壁隆起突向咽腔,則有不同程度的咽下困難及呼吸不暢,嬰幼兒哭聲似鴨鳴,吮乳可逆入鼻腔或引起嗆咳,較大兒童可表現語音含混不清和打鼾,病情嚴重者,有吸氣性喘鳴及吸氣性呼吸困難,并可出現發(fā)紺,脫水,酸中毒及全身衰竭表現,如膿腫壓迫喉入口或并發(fā)喉炎,會突然發(fā)生窒息。
	三、診斷要點:根據病史,癥狀,體征及穿刺抽膿,咽后膿腫診斷不甚困難,頸側位X線片可見咽后壁前移和椎前軟組織陰影增寬,或顯示有積水面,有助于診斷。
	四、治療方案:
	1、手術治療:急性咽后膿腫一經確認,應立即切開排膿;颊呷⊙雠P位,將頭、胸部放低,頭稍后仰。用直接喉鏡、麻醉喉鏡或戴維氏開口器暴露咽后壁,在直視下先穿刺抽膿,再用小刀做長約1.5cm的縱行切口、插入血管鉗擴開膿腔以暢通引流,同時用抗生素液沖洗膿腔。注意吸引器頭置于切口近旁,隨時吸凈流出的的膿液。術后呼吸困難多隨之緩解,如排膿后呼吸困難仍無好轉者,可行氣管切開術。以后每日撐開切口排膿一次,一般3~5次痊愈。
	2、支持療法:要注意全身支持療法及應用足量抗生素控制感染,常用大劑量青霉素靜滴。在小兒還可能發(fā)生喉痙攣,甚至呼吸、心跳驟停等危險情況。事先一定要做好急救準備工作,以便順利地進行搶救;如氣管切開的準備、搶救藥品、氧氣及吸痰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