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轉移性惡性腫瘤
(一)發(fā)病特點:頸部惡性腫瘤以轉移性惡性腫瘤占多數,原發(fā)性較少見,其原發(fā)性部位大多數來自于頭頸部少數來自胸部、腹部及盆腔等處腫瘤,極少數原發(fā)部位不明。
(二)臨床表現:
1、癥 狀:頸部癌腫增大、浸潤、壓迫神經可引起各種相關癥狀,如頭痛,吞咽困難,咳痰,呼吸困難,淋巴結腫大,咽痛,聲嘶,進行性吞咽困難,耳鳴,HIV感染,鼻竇壓痛,扁桃體腫大,耳鳴,感染,頜下淋巴結腫大壓痛,喉頭增大,呼吸,呼吸困難,繼發(fā)感染,進行性頸部腫塊,頸部淋巴結腫大。
2、分類及特點:
(1)源自頭頸部的轉移性惡性腫瘤:頭頸部組織、器官的淋巴都引流到頸部,故頭頸部惡性腫瘤均可發(fā)生頸部淋巴結轉移。頸部器官活動量較大,如咀嚼、吞咽、說話等,對腫瘤的局部轉移可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頸部轉移性惡性腫瘤的發(fā)生率與原發(fā)癌腫的生物學特征、組織分化程度、病程早晚和患者自身的抵抗力等因素有關;其發(fā)生部位則與原發(fā)癌腫淋巴引流部位有關。下面就耳鼻咽喉頭頸部幾種常見原發(fā)癌腫
a、鼻 咽 癌:發(fā)生頸部淋巴結轉移率最高(約占60%~80%)。鼻咽部淋巴先匯入咽后或咽旁淋巴結,然后再匯入頸深上淋巴結。鼻咽癌患者早期可出現同側頸深上淋巴結腫大,單個或多個,質硬,不活動,無壓痛;晚期可轉移至同側頸深下淋巴結或對側頸深上淋巴結,腫塊逐漸增大可壓迫第Ⅸ、Ⅹ、Ⅺ、Ⅻ對腦神經,出現相應腦神經受壓癥狀。臨床不少鼻咽癌患者以頸部腫塊為首發(fā)癥狀而就診。
b、扁桃體惡性腫瘤:常轉移至下頜下淋巴結及頸深上淋巴結。扁桃體肉瘤、扁桃體鱗癌容易出現早期頸淋巴結轉移;與鼻咽癌相似,常以頸部腫塊為首發(fā)癥狀就診。腫塊質硬,固定,生長迅速,一般無壓痛(除非繼發(fā)感染)。
c、下 咽 癌:下咽部淋巴組織豐富,較易發(fā)生淋巴結轉移。早期常轉移至同側頸動脈三角區(qū)頸深部淋巴結,少數轉移至氣管旁及鎖骨上淋巴結。多為分化程度較差的癌腫。
d、喉 癌:聲帶癌幾乎不發(fā)生頸淋巴結轉移。聲門上型及聲門下型喉癌易發(fā)生頸淋巴結轉移,常轉移至舌骨下、喉前、氣管前及頸動脈三角區(qū)淋巴結。早期為一側,晚期可出現雙側頸淋巴結轉移。
e、甲狀腺癌:髓樣癌、未分化癌和乳頭狀癌易發(fā)生頸淋巴結轉移(約50%~70%),濾泡狀癌較少發(fā)生轉移(約10%)。甲狀腺癌常轉移至喉、氣管前及頸內靜脈周圍淋巴結,晚期轉移至下頜下及鎖骨上淋巴結。
f、鼻腔、鼻竇惡性腫瘤:早期較少出現頸淋巴結轉移,晚期常轉移至下頜下及頸深上淋巴結。
g、頜面及口腔惡性腫瘤:舌癌、口底癌、軟腭癌易出現頸淋巴結轉移,常轉移至下頜下、頦下及頸深上淋巴結。唇癌、頰癌、腮腺惡性腫瘤發(fā)生頸淋巴結轉移較晚。
(2)源自胸腹腔的轉移性惡性腫瘤:頸部不僅引流頭頸部的淋巴,而且是全身淋巴的總匯區(qū)。源自胸腹腔的惡性腫瘤主要轉移至鎖骨上淋巴結,一般左側多于右側。胸腹腔惡性腫瘤可經胸導管、頸淋巴管逆行轉移至鎖骨上淋巴結。左半胸腔、腹腔及盆腔器官的惡性腫瘤等轉移至左側鎖骨上淋巴結,右半胸腔器官的惡性腫瘤轉移至右側鎖骨上淋巴結。主要原發(fā)癌腫為乳腺癌、食管癌、胃癌、肺癌、胰腺癌等。
(3)原發(fā)灶不明的轉移性惡性腫瘤:是指頸部腫塊經活檢和病理證實為轉移癌,經過反復全面的臨床檢查、相關影像學檢查等均找不到原發(fā)灶的一類頸部轉移性腫塊。對于這類患者可采取先治療轉移灶(放療或手術),同時繼續(xù)尋找原發(fā)灶。其中約1/5~1/3的患者仍可找到原發(fā)灶。其余患者找不到原發(fā)灶,其原因可能是原發(fā)灶很小而且極其隱蔽,難以查出,抑或病程中原發(fā)灶自發(fā)性消退,但頸部轉移灶繼續(xù)存在和發(fā)展。
3、診斷要點:可按下列要點診斷轉移性惡性腫瘤。
(1)確定腫塊的性質:如腫塊進行性增大,觸之質硬,無壓痛,與周圍組織粘連,活動性較差,應考慮為惡性腫瘤。對絕大多數惡性腫瘤而言,確診轉移性腫塊必須有病理診斷依據;但必須注意,對疑似轉移性惡性腫瘤的頸部腫塊,在沒有確認原發(fā)病灶之前,絕對不能輕易從頸部腫塊上取活組織檢查,以免加速腫瘤局部侵襲的進程。經多方反復檢查未能確認原發(fā)灶者,方可由有臨床經驗的高年資?漆t(yī)師謹慎地決定先取頸部腫塊活檢以確認診斷。
(2)原發(fā)灶的尋找和確診:從下列幾個方面尋找原發(fā)灶。
a、仔細詢問病史:包括腫塊發(fā)生的時間、發(fā)展速度、全身和局部癥狀,以及與原發(fā)灶有關的病史。如懷疑為鼻咽癌者,詢問有無縮涕帶血、頭痛、耳鳴、聽力下降等;懷疑喉癌者詢問有無聲嘶、咳痰帶血、呼吸困難等;懷疑下咽癌者詢問有無咽痛、咽喉異物感、吞咽困難等。
b、腫塊的位置:與原發(fā)灶淋巴結引流的區(qū)域有關。腫塊位于頸上2/3處,原發(fā)灶可能來自鼻腔、鼻竇、鼻咽、口咽、喉咽、喉、舌等部位,應對這些部位進行仔細檢查,發(fā)現可疑病變,進行活檢;若腫塊位于頸下1/3處,原發(fā)灶可能來自甲狀腺、胸腔、腹腔等器官。
c、全面的體格檢查:除細致的耳鼻咽喉、口腔、甲狀腺、唾液腺相關器官仔細檢查外,還應檢查胸肺、肝、脾和全身淋巴結等。
d、內鏡檢查:包括鼻內鏡、纖維鼻咽鏡、纖維喉鏡、纖維支氣管鏡、纖維食管鏡、纖維胃鏡、纖維結腸鏡等,要對相應部位進行仔細檢查,以發(fā)現隱匿的微小病灶。
e、超聲檢查:主要對頸部腫塊本身、甲狀腺、唾液腺、肝、膽、脾、胰等臟器進行B超檢查。
f、影像學檢查:懷疑鼻腔鼻竇、咽部、喉部、胸部、腹部等處的病變可行相應的X線片、CT或MRI檢查。
g、放射性核素掃描:有助于尋找原發(fā)病變和其他轉移病灶。
h、正電子發(fā)射斷層成像(PET):有助于尋找原發(fā)灶和他處的轉移病灶。
i、血清學檢查:可對與疑似診斷相關的抗原、抗體等生物標志物進行血清學檢查,如:EB-VCA-IgA檢測用于鼻咽癌的輔助診斷;HIV抗體檢測用于診斷艾滋病。
j、病理學檢查:在反復檢查后仍找不到原發(fā)灶的情況下,可考慮行頸部腫塊穿刺抽吸或切取腫塊組織送病理學檢查。
(四)治療方案:主要是治療原發(fā)灶;頸部轉移灶可根據原發(fā)灶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療措施。如鼻咽癌轉移者多采取放療或綜合治療,喉癌,鼻腔、鼻竇、下咽、甲狀腺癌轉移者多采取手術或綜合治療,并根據轉移灶的范圍選擇根治性、改良性頸清掃術。腫瘤晚期,手術難以切除或患者一般情況差不能耐受手術者,采用放療或化療。
二、原發(fā)性惡性腫瘤
(一)惡性淋巴瘤:好發(fā)于青年男性,全身各組織器官的淋巴組織均可發(fā)生。根據病理學特征分為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兩大類型。(可參閱內科學相關章節(jié))。
(二)神經源性惡性腫瘤:發(fā)生于頸部的神經源性惡性腫瘤很少見,主要包括神經纖維肉瘤和神經纖維瘤惡變。前者常與叢狀神經纖維瘤或神經纖維瘤同時發(fā)生,后者多由叢狀神經纖維瘤和神經纖維瘤病惡變所致。其共同的臨床特點是腫塊生長迅速,常向周圍組織侵犯,可出現局部疼痛、腫塊質硬、活動受限、有壓痛,可出現遠處轉移。宜廣泛性手術切除,術后放療或化療,預后差。